工行淮北分行:做好防范电信诈骗工作 保障客户资金安全
《论语》所记录的孔子形象并不是一种模式,以便每个人都按照这一模式来生活。
其实,四组文章都是可以分别独立写成一本书的课题。它非常有效,不仅游戏,还有象艺术、哲学之类的概念,都需要用"家庭类似"来说明。
排在一起,每一幅都能看到前一幅的影子。例如,《论语》中的许多对话,其背景一般只录有孔子和其它对话者的名字,但对对话的具体语境,包括提问者的确切动机,孔子回答的特殊方式及背后的意图,经常省略不计。此外,还有很多无法用西方哲学类比的概念,如性、命、忍、耻等等描述宗教或道德心理经验的概念,它们在古典精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,只是简单重复古人界定不严格的说法,或停留于隐喻式表达的话,其意义将会消退、失落。由于西方哲学的主流是以抽象论说的形式出现,这导致可能入选的古典思想内容非常有限。想象是读《庄》者常见的问题,但我引入想象的逻辑,同时,对书中各种角色进行类型化分析。
虽然本书也涉及某些未必被充分论证的观念,但往往带有价值取向且在不同程度上对之作思想的辩护,力图使其成为一种被论说的观点甚至构成理论。例如,柏拉图让人想到共相这个词,康德被谈得最多的是"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"这种很拗口的命题,而黑格尔大谈绝对精神,海德格尔则乐于宣讲此在……等等,这些问题不是逻辑上涵盖面太广,就是认识上非常曲折难懂。中国经典中也有思想深奥的文本,如《易传》的内容就不平易。
"2 黑格尔刻薄的说法,实际就是上述专业人士意见的原始版本。此外,更多的是对门下弟子言行的点拨,如赞颜回在困顿的物质生活中仍能"不改其乐",喻能言善辩的子贡为器--祭礼上贵重而华美的瑚琏,揶揄子路"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",等等。二、通例,如上面的"刚毅木讷近仁"或"巧言令色鲜矣仁"。因此,把《论语》当作道德教化的故事来读,是一种平实的态度,而且是原本经典意义的体现。
《论语》是每日零碎问。如果对比《论语》以前的典籍就能发现,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,是在《论语》中成形的。
只有一些善良的、老练的、道德的教训,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。'曰:'只是一理,若看得透,方知无异这种深奥可以是有价值的创造,但是,正如江河奔流不能甩掉其源头,高山耸立不能脱离其地基,对经典的深奥解读不能离开其平实的经验。3 宋黎靖德编、王星贤点校:《朱子语类》,北京,中华书局,1986年,第二册,第428页。
……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,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,那倒是更好的事。如耕荒田,今日耕些子,明日又耕些子,久则周匝。在这一意义上,《论语》是实践的,而非理论的。孔子施教,并非随时随地提供系统的理由,常常就事论事,点到为止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《朱子语类》还是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,对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读经典,都有深刻的启示。一种表现在一般读者中,以为经典很玄奥,离我们很远,读经是附庸风雅的事情。
"2 黑格尔刻薄的说法,实际就是上述专业人士意见的原始版本。进入 陈少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典 论语 。
现代人从《论语》中读到"刚毅木讷近仁"或"巧言令色鲜矣仁"时,很容易认为这是我们也明白的知人的经验之谈,以为自己本来就与《论语》处于同一水平上。这自然变得深奥,不过这是解释的深奥,它与西式哲学体系的建构不一样,而更类似于解释学通过深入的解读、阐明而表现出来的义理的深奥。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,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。颜回之仁、子贡之智及子路之勇,在孔子的评点下各显精彩。如果说《论语》是实践的,《易传》就是理论的,两者的功能不一样。不过,这一对立提示我们,经典是应分为两类的:一类是实践的,一类是理论的。
其实,所有伟大的价值系统,其论述都既有切近经验的内容,也有抽象精巧的理论。表面上,这是对同一部经典的对立评价,而实情是,黑格尔对经典概念的理解有偏颇。
一般道德经验的形成都从童年开始,家长、亲友与老师则是我们的道德启蒙者,而教的重要方式之一,就是讲述各种道德典范的故事,以及教育者通过行为示范即言传身教,从而慢慢让儿童形成应该或不应做某类事情的意识。"1 朱熹是因注"四书"而青史留名的,在他心目中,内容平实也可以很经典。
《朱子语类》记有一则师徒对话:"或问:'《论语》不如《中庸》。知识方面,主要由汉儒的训诂注释来解决,而讲道理,正是宋儒的功夫所在。
朱熹有见于此,所以选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深浅搭配,成"四书"系统。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觉悟不是靠读伦理学理论,而是在教化中获取与提高的。虽有不到处,亦不出这理。如果对比《论语》以前的典籍就能发现,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,是在《论语》中成形的。
另一种则来自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的意见,他们认为,如果经典说的都是大白话,卑之无甚高论,那不读也罢。它是从文化中传承来的,而经典正是塑造我们文化的思想资源。
换句话说,经典的深奥,有时是读出来的。当然,儒家经典并非只有平实的故事一个类型,也有很深奥很哲学的文本,除《易》外,如宋儒极重视的,"四书"之一的《中庸》。
由于它在文化中的渗透性,变成社会生活的价值座标,结果才"百姓日用而不知"。但是,对于后世读者来说,没有对话者的背景,有些言论的理解就异常困难。
因此,把《论语》当作道德教化的故事来读,是一种平实的态度,而且是原本经典意义的体现。现代伦理学是理论的,它解释道德现象,但不是用来提高道德觉悟的。三、解惑,即针对某些特定的例子,如个人品行不高洁但治国有方的管仲是否可许其为仁之类。同时,这种教化的基本形式也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经验。
如此看,还有什么样的文本,比它更具经典的资格呢? 说《论语》内容平实,是因为它是孔子与学生以及相关政治人物问答的记录,是片断式的日常叙事。后者见诸《朱子语类》中弟子大量的听讲笔录,其实它才是同《论语》性质对应的讲读方式。
而孔子本身的品格性情,也是在那些记述不连贯的情节中体现出来的。对于朝夕相处且景仰导师人格与学识的弟子来说,大多数情况略加点拨也就心领神会了。
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,就是经典必定很深奥。朱熹们努力讲道理的结果,便是形成了以理为核心范畴的义理系统。